同样的青藏高原,越野车和野生动物,他为什么却获得了大奖?
国庆期间,发生在可可西里的越野车追逐藏羚羊事件,引得群情激愤。虽然事后官方证实,追逐并未导致藏羚羊受伤和死亡,但追逐对于野生动物的生息所造成的伤害必然已经产生,并且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事隔两周不到,“2017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一幅作品《怒发冲冠》受到关注——冰川下一头野生牦牛冲刺而来,毛发乱舞、尘土飞扬,仿佛下一秒就能将镜头外的拍摄者撞飞到百米开外。” 这幅作品最终获得了2017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自然类优秀奖。
同样是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和越野车,为什么前者被口诸笔伐,后者却被授予了美国《国家地理》大奖?
野生动物奖项设立的目的,当然是诉求于人们普遍增加对野生动物的了解与关注,但是当我们把长枪短炮的镜头,第一次伸向它们的领地时,是否已经开始造成最初的伤害?我们是否已经南辕北辙,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在国产电影电影《无人区》里,我们了解到在青藏高原,依附着那里独有的野生动物资源,滋生着一条巨大的黑色的利益链条。现实是,那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吸引着大量披着科研和艺术外衣的闯入者,有些科研和艺术,最后又通向了杀戮。他们谋求的无非是它们美丽的皮毛,或者追求自己舌尖上的味道。
就野生动物摄影本身,追名逐利的摄影师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也多为社会所诟病,令人不齿。印尼摄影师所拍著名的“树蛙打伞”照片,一只树蛙在倾盆大雨中抱着一片叶子躲雨,傲娇而淡定,萌趣横生。更为聪明的是,它懂得根据暴雨方向调整“雨伞”朝向,这组照片迅速爆红和疯传,还有人为它配了动情的文字:“在没有你的雨里,我等待雨停。”
(图:树蛙打伞)
但这组照片很快被人从专业角度质疑,这只青蛙腿上的大块渗血,显示它被外力扭伤而无力反抗。来自印尼的摄影师不得不承认,自己为了达到所谓创作意图,以博眼球,使用了“喷壶造雨+弱得任人摆布的蛙+天南星科的叶片插进芦荟叶子里”进行摆拍,最终将树蛙虐待致死。
(图:树蛙摆拍)
二00九年,罗德里格斯凭借抓拍一只伊比利亚狼跨越围栏觅食的照片夺得当年世界野生动物摄影大赛冠军。 但后来有人指正该狼表情过于温顺,与野生狼有区别,可能为人工饲养。比赛主办方之一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随即介入展开调查,发现摄影作品的狼经过了驯养。假照事件为摄影界带了信任危机,评委后来不得不取消了他的冠军资格,和一万英镑的奖金。
(图:大奖丑闻)
黑色的镜头远不止于此,长久以来,商业气息过于浓厚的摄影界,造假丑闻可谓层出不穷,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奖项,变得更加保守和谨慎。
(图: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
可可西里越野车追逐藏羚羊风波尚未平息,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公布的中国区自然类优秀奖,那呼啸而来的野牦牛,也仿佛是专门来为蹭热度而来。这件事里,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追逐。”
之后新闻通稿《这张用命搏出来的照片拿下国际大奖》里写到,和可可西里的越野车追赶藏羚羊不一样,获奖作品里,是野牦牛追逐摄影师。
多么清新的描述!如果人不深入野牦牛的家园,不去觊觎和骚扰它们,它们怎么知道有不速之客侵入,并且不得不冒险追逐?反正在我生活的成都,太古里或者春熙路,甚至动物园、两河城市森林公园,都从未遭到过野生动物的追逐,也没有听说别人被野生动物追逐。
通稿是这样描述这次追逐的:
——大概是3月中旬的一天,羌塘阳光灿烂,林根火和老马驱车到一座冰山下,远处正好有一头雄性野牦牛在啃草皮,林根火欢喜得紧,下车就举起长炮一样的镜头“咔嚓咔嚓”连拍了多张照片。
——谁知道拍照的举动似乎惊扰了吃草的牦牛,眼看着这头少说也有800公斤的野牦牛朝他们冲刺而来,林根火和老马赶紧拉开车门就钻进车内,油门踩到底,飞似地逃去。
——就在爬上车的一瞬间,林根火也不忘继续拍照,转头朝着飞奔而来的野牦牛又是“咔嚓咔嚓”几下。而当时,野牦牛距离车尾才5米远,如果两人再晚个几秒,整辆车都会被踢翻过去。
如果越野车真的像故事描述的那样,停在原地,800公里重的野牦牛飞奔而来,离拍摄者们只有5米的距离时,他们才转身上车,一边拍照,一边拉开车门,“深踩油门”逃离——要知道这是荆棘丛生,乱石遍地的戈壁滩呵,性能如此神奇的越野车,为什么不蹭个大奖热点,顺便做做广告?
这个描述如果是真的,按照野牦的速度与力量,拍摄者一边退一边拍照,退到车跟前,拉开车门的时候,野牦牛早就扑到,把越野车“踢翻过去”,而拍摄者手里拉着的,只有越野车的车门了吧?
如果这差头巨大的野牦牛,没有被其他的响动所震慑,径直冲过来,那么拍摄者恐怕还来不及去拉开车门,所以他们的手上,连门都没有。
(图: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门都没有)
值得玩味的是,同样的题材,同样的角度,也被其他的中国摄影师拍到过。连参加拍摄的人数、情形,以及故事的讲述,都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大野牦公牛体重一般可达一吨半,且攻击性极强。冯刚和同伴正兴奋地近距离拍摄这头大野牦公牛时,只见它突然低头甩尾,鼓起发红的牛眼狂奔而来!千钧一发之际,冯刚沉着按下快门……只听“哐”的一声,车辆剧烈摇晃……脱险后才发现,车尾保险杠被牦牛的巨角装了个大洞,把在场的人惊出一身冷汗!“
(图:冯刚 野牦牛)
好吧,扯远了。
我们来看看其他的野生动物摄影佳作——
(搜狐文化频道)2017年10月8日,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周三公布了今年第53届野生动物摄影大赛获奖作品,来自92个国家超过5万份作品里,有15张照片脱颖而出,其中一张记录被割角犀牛的照片拿下了年度大奖。
南非摄影师Brent Stirton为了揭露环境犯罪的现实,深入调查非洲当地的犀牛角非法交易活动,冒险拍下了被割角犀牛痛苦卧地这触目惊心的一幕。为了得到这张照片,他亲临了不下30个犯罪现场,表示整个过程都令人绝望,“我对摄影记者的工作有点失去信念,因为你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对人性的信心。”
(图:2017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大赛结果出炉,一头被割角犀牛的照片拿了大奖)
照片中的这头犀牛被非洲当地人所伤害。通常犀牛角会被交付至中间商手中,然后通过莫桑比克,走私到中国或者越南,被雕刻成小摆件艺术品,或者作为药材,尽管犀牛角由角蛋白组成(人类的毛发和指甲也含有这种蛋白质),但目前并没有证据能证明它们的医疗价值。
今年9月一位犀牛角商人John Hume举办的南非第一个犀牛角线上拍卖也引起了轩然大波,他在自己的农场里养着1500头犀牛——可能是全世界养殖犀牛最多的人,每隔20个月,他就会给犀牛注射镇静剂然后切下犀角,首场拍卖就有264根犀角挂出,但是他声称这么做其实是为了犀牛繁殖和保护筹集更多资金,另外还能规范犀牛角市场,防范偷猎者。
动物保护主义者指责他利用南非国内对犀牛角贸易大开绿灯的便利(出口国外依然禁止),实际上动机不纯,因为网站上除了英语,还有越南语和中文的翻译版本,因此还有黑客一度黑掉了拍卖网站。
摄影大赛评委组表示:犀牛角这张照片在评选时就引发了很多讨论,人们可能会被这血淋淋的现场吓坏,但是人们必须知道照片背后的故事,不能逃避世界上人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我们再来看看别人怎么拍摄野生动物——
BBC 的自然纪录片Planet Earth (中文译名《地球脉动》)第二季一经播出就被誉为神作,如果拥有4K的播放设备,此处对于你来说,简直有如一场视角盛宴。他们历时3年多,历经117趟摄制之旅,走访40个国家,才拍出这些震撼人心的画面。
除了传统的拍摄方式外,我们不难推测出摄制组肯定出动了遥控摄像机、无人机、微型潜艇等进行远程控制拍摄。
另外有一部分应该是摄制组安装了很多自动感应的摄像机拍的镜头。但是还有一部分超近距离、简直是让观众与动物相隔咫尺的镜头。
(图:雪豹)
早在2000年,BBC摄制组在拍摄《狮:兽穴中的窥探》(Lions: Spy In The Den)时就想出了奇招——把摄像头乔装打扮成了一块长着植物的石头。然后,将它放在了狮子们经常活动的区域。
发现这一招奏效之后,BBC在03年的《象:兽群中的窥探》(Elephants: Spy in the Herd)继续故伎重演,这次,摄制组把摄像机伪装成了一坨会动的大象便便。
摄制组更是采用了各种伪装术接近角马,出其不意地将摄像机变身为乌龟、鳄鱼、甚至化身成沿途或河边的头骨。此后,BBC 摄制组更是脑洞大开,例如让大象提着一个伪装成木头的摄像头去拍摄老虎的生活。
最后,我也是野生动物狂热的粉丝,特别是雪豹。
但不要冒然的成为闯入者,更不要追逐。不管是你追逐它,还是它追逐你,剧烈的竞赛,必然造成恐慌和伤亡。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见到那些梦中之物,你最好学会等待。
当然,不打扰,才是真爱。
—— 联 系 我 ——
微信:colt_xjz
邮箱:104845576@qq.com
新浪微博:徐佶周
豆瓣:徐佶周
天涯社区:长河饮马
公众号:ipad_xjz